斯土斯民—值得我們認識的台灣人與台灣事 公益講座

內容簡介

目的:

臺灣歷史上有許多有溫度的人與事,漸漸被人遺忘,本協會將通過歷史檔案、古蹟遺存、史地考察等進行系列講座,喚起國人對自己歷史的認識、豐富歷史教育內容、提供教學上可資應用的資料、增進學生們的歷史素養。

講題與時間:

「斯土斯民—值得我們認識的台灣人與台灣事」為系列講座課程,首先推出四講:

日  期

講 座 名 稱

主 講 人

5/12 (星期三)
14:00-16:00

斯土斯民—值得我們認識的台灣人與台灣事—導聆篇

馮明珠
寶吉祥文史教育協會理事長

5/25 (星期二)
14:00-16:00

清官神明—康熙朝臺灣循吏陳璸與周鍾瑄「神格化」的歷史因素

蘇家俊
寶吉祥文史研究院研究助理

6/09 (星期三)
14:00-16:00

命運交會的島嶼—大航海時代的東亞與台灣

楊渡
著名作家、詩人

6/16 (星期三)
14:00-16:00

絲綢、芒果與戰船—十七世紀東西的文明交鋒

楊渡
著名作家、詩人

 

講者與內容簡介:

一、 斯土斯民—值得我們認識的台灣人與台灣事:導聆篇

主講人:馮明珠,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寶吉祥文史教育協會理事長 
清史及清代文獻檔案專家、故宮清代檔案資料庫建置推動者,曾以故宮檔案策劃  「文獻足徵—清代臺灣史料特展」(1994)、「斯土斯民—活躍在台灣清代歷史上的人物」(2001)、「披荊斬棘—十七世紀後臺灣史料特展」(2002)、「黎民之初—台灣原住民文獻檔案展」(2006)及「嘉慶君遊台灣—清仁宗文物大展」(2016)等,監製《同安潮》(2013)、《國寶娃娃歷險記》、《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2016)等與臺灣史相關之新媒體數位影片,開啟了故宮臺灣史料的出版、展覽、數位化製作等作業,相關著作散見於各期《故宮文物月刊》及《清宮檔案叢談》(2011)。
2016,成立寶吉祥馮明珠文史研究院,主要推動清代臺灣史研究。

內容簡介:
「斯土斯民—值得我們認識的台灣人與台灣事:導聆篇」,說明本系列講座規劃內容與目的,介紹台北故宮珍藏的清代臺灣輿圖、原住民畫像、清國史館與民國清史館編纂的台灣歷史人物傳記檔案等,以及講者任職故宮博物院時編輯出版與策劃的台灣史料特展等,期能豐富學員們對清代臺灣史的認識。

     
《黎民之初—台灣原住民文獻檔案展圖錄》、《披荊斬棘—十七世紀後臺灣史料特展圖錄》、《清宮檔案叢談》。

 

二、清官神明—康熙朝臺灣循吏陳璸與周鍾瑄「神格化」的歷史因素

主講人:蘇家俊,寶吉祥馮明珠文史研究院研究助理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隨馮明珠院長研究清代臺灣史長達三年。

內容簡介:
康熙朝臺灣道陳璸(1656—1718)與諸羅縣知縣周鍾瑄(1671—1763)兩位清官,在治水、建城、興文教、修方志等建樹上班班可考,是受當時臺灣百姓愛戴的父母官,死後得民眾祭祀,最終被奉為神尊,受人祭拜迄今。今天人們入廟拜神,對陳璸與周鍾瑄兩尊神明背後敘述的故事或許早已遺忘,主講人將以方志、清國史館及民國清史館傳包傳稿資料,結合實地考察,介紹兩位康熙朝循吏「神格化」的歷史因素。
 


左:陳璸神尊∕臺南北極殿、周鍾瑄神尊∕嘉邑城隍廟、清國史館陳璸列傳∕台北故宮

 

三、命運交會的島嶼—大航海時代的東亞與台灣

主講人:楊渡,知名作家、詩人 
中華文化總會前秘書長,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輔仁大學兼任講師等職,以作家視角關懷社會,探究歷史。近年出版有《在臺灣看見歷史》(2017)、《有溫度的臺灣史》(2018)、《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2019)等多本與臺灣史相關著作。

 

內容簡介: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來到東亞後,將東亞貿易向全球化開展。這是世界經濟體系的始建時期。風帆船時代,航海貿易靠的是海洋中各島嶼的補給與中繼。東亞的島嶼開始從大陸邊陲的位置,變成繁忙的貿易中心。從麻六甲、巴達維亞、馬尼拉,到澳門、月港、澎湖、台灣、雙嶼、琉球、平戶、長崎,東亞的這些島嶼,自此貿易興盛,戰爭也頻頻發生,命運交會,形成東亞與世界經濟的連結。台灣命運自此改變。

 

四、 絲綢、芒果與戰船—十七世紀東西的文明交鋒

主講人:楊渡,知名作家、詩人 

內容簡介:
歐洲國家為東亞帶來貿易,也帶來戰爭。東亞原本有興盛的民間海上貿易,雖然有倭寇、海盜,基本秩序是和平的。但歐洲人的東來,帶來新的利益衝突,也帶來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同時,他們也讓東亞的絲綢、瓷器大量外銷到歐洲,為明朝帶來全世界至少四分之一的白銀。而芒果、蕃薯、花生等作物,則影響了大陸東南沿海的生態,更影響了農民的生存。東西文明在此交會,也在此交鋒。


《臺海采風圖•蔬果》巡台御史六十七繪製,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法國艦隊砲轟福州海戰圖」原載法國Pellerin & Cie周刊,轉載自《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台灣滄桑史》(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