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璸-臺南孔廟文昌閣的故事
 
承接前文,臺廈道陳璸除了〈祈雨文〉值得認識外,他還留下什麼文化遺產給臺灣呢?座落在臺南孔廟東北角的「文昌閣」,即由陳璸創建,也是清代臺灣九座孔廟中唯一配置有的特殊建築,其中有著怎樣的歷史記憶呢?是不是也值得我們認識呢?本文將根據陳璸所撰碑文,娓娓細說臺南孔廟文昌閣的故事。

 

引言

  臺南孔廟始建於明鄭時期,時任諮議參軍陳永華(1634-1680)向延平王世子鄭經(1642-1681)建議:「今既足食,則當教之……須擇地建立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材。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的首座孔廟與學府於斯出現。

 

 

陳永華像 臺南孔廟/網絡下載
江日昇《臺灣外記》 道光癸已(1833)仲夏求無不獲齋刊本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康熙23年(1684)臺灣入大清版圖。臺廈道周昌及臺灣府知府蔣毓英整修原有聖廟,改額「先師廟」,與儒家教育結合,為臺灣首座府學,也是當時全臺唯一文廟。隨著清代對臺灣的開發,各地尊孔掌文昌的文廟也不斷增建,依次建有臺灣府、臺灣縣、鳳山、諸羅、彰化、新竹、噶瑪蘭、臺北及臺中等九座文廟,臺南文廟經歷三百五十五年歲月,修葺不斷,屹立至今,是現存臺灣孔廟(即文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古建聚落,康熙中晚期繪製的《臺灣地里圖》即已出現。

 

康熙中晚期《臺灣地里圖‧文廟》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康熙年間臺灣設一府三縣,地圖中僅臺灣府繪有文廟,其餘三縣未見標示。

 

文昌閣與魁星閣

  康熙49年(1710)陳璸(1656-1718)調陞臺廈道,任內廣興文教,擴建文廟,包括依「京邑之制,右廟左學,前殿後閣」及完善規模所增建的名宦祠、鄉賢祠、文昌祠及兩廡十六齋舍,並創建了朱子祠與文昌閣案:陳璸特別加築。到了乾隆40-43年(1775-1778),護理臺灣道、臺灣知府蔣元樞(1739-1780)再度大修孔廟,其中文昌閣因「歲久倒壞」,遂於原址重建,並改稱為「魁星閣」,繪入所著《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

 

蔣元樞〈重修臺灣府學圖〉,「文昌閣」改稱「魁星閣」。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蔣元樞為什麼將陳璸所建「文昌閣」改稱為「魁星閣」?是筆誤?或另有含意?文昌與魁星是否相同?這可從清初臺灣的文昌信仰切入討論。根據第一位巡臺御史黃叔璥(1682-1758)的記錄,康雍年間臺灣有五位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魁斗星君、朱衣真君、關聖帝君及孚佑帝君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赤崁筆談‧祠廟》卷二,五尊神明雖同掌考運祿位,但並不等同。其中「魁斗星君」是魁星閣中供奉神尊,原為星辰崇拜,造像似鬼魅,容貌猙獰威武。根據《史記‧天官書》記載:「魁」意指北斗七星第一至第四星,第五至第七星稱「標」,合稱「斗」。斗魁形似匡,組成文昌宮,司掌考運與功名祿位。至於「梓潼帝君」是文昌閣中供奉的神尊,源起於四川梓潼水神張亞子信仰,約於宋元時期梓潼水神與魁星信仰合流,在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詔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正統道藏‧元制誥》卷二,造像作手執玉如意文人相或帝君相,「文昌帝君」神祇自此出現,是由梓潼帝君轉化而成。

 

右:明彩塑貼金文昌帝君像 四川綿陽七曲山梓潼帝君大廟/網絡下載
若此尊果為明代塑像,陳璸任四川提學道時當參拜過。
左:文昌梓潼帝君像常見有「手執如意相」及「帝君相」
《繡像文昌化書全集》清康熙25年刊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臺灣民俗信仰中「魁斗星君」與「梓潼帝君」雖並入五位「文昌帝君」之列,但臺南孔廟「文昌閣」可否改名為「魁星閣」,筆者以為應取決於創建者陳璸對文昌信仰的淵源、理解及建閣動機。

 

文昌閣的興建

  陳璸進士出身,康熙41年(1702)任臺灣知縣,政聲卓著,任內連升主事、郎中,48年(1709)充會試同考官,擢四川提學道,主持一省學務,翌年調陞臺廈道,治理臺灣一府三縣,廣興文教。康熙54年(1714)仿福州府學奎光閣規制,在孔廟中增建文昌閣,高三層,閣成勒碑紀事。根據迄今遺存〈新建文昌閣碑記〉記載:陳璸曾讀《文昌化書》及〈梓潼帝君陰騭文〉宣揚文昌信仰的經文,認同「教人以修德積善」義理,雖然涉及神怪,但「深信其言之有得於道,不予誣也」。任職於四川提學道時,也曾瞻禮位於保寧府七曲山梓潼帝君廟,體會文昌梓潼信仰對學子的影響力。

 

陳璸〈新建文昌閣碑記〉原碑現仍聳立在臺南孔廟/網絡下載
碑文已磨損不可辨,幸方志載有該〈碑記〉,載錄於文後。

 

  據陳璸〈新建文昌閣碑記〉載:「考漢史天文志,斗魁列有文昌星次,吾又不知文昌之與梓潼,是一是二?」但最終以孟子所言「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為自己:一位學儒且尊從朱子理學者,創築「文昌閣」提出了自圓其說的解釋。再者,他將閣名訂為「文昌閣」,筆者以為當時供奉的主尊應為「梓潼帝君」,蔣元樞改稱「魁星閣」實非陳璸本意,又是否僅存於《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重修臺灣府學圖》書上呢?又或當時臺南府城地方上仍稱「文昌閣」呢?待考。

 

  根據嘉慶《續修臺灣縣志》(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學志‧崇祀‧奎光閣》卷三)的記載:到了嘉慶年間,臺南孔廟文昌閣中不但同時供奉著「梓潼帝君」與「魁斗星君」,另在底層也供奉有兩位康熙朝臺廈道高拱乾(1692-1695任職)與陳璸(1710-1713任職)的塑像。時至今日,高拱乾與陳璸塑像已不知去向,但文昌閣仍遵循陳璸的命名,二樓供奉「梓潼帝君」,三樓供奉「魁斗星君」。

 

 梓潼帝君,魁斗星君像 臺南孔廟文昌閣/網絡下載

 

傳達期盼臺灣學子「與海內諸英俊交遊」

  儒家雖曰:「子不語怪力亂神」,但科舉制度盛行後,文昌信仰也隨之蓬勃發展,文昌閣與魁星閣也普遍出現在文廟中。然細讀〈新建文昌閣碑記〉,陳璸創建「文昌閣」的主要目的,在勸學與傳達做為地方父母官的期盼。碑文曰:

 

科名者,進身之階;務學者,立身之本。不務學而冀功名,猶不種而期收穫,必不得之數也。

 

強調功名雖為進身之階,但勸學子應務本,努力學習才是立德修身正途;不努力而妄想得到功名,就如同不耕種而期盼收成,必然不會有所穫。

 

接著他又告誡學子應求諸於己,不應妄求文昌帝君庇佑;只有戒慎恐懼,修德積善,學方能自此而進,學進則識進,勝券在握,得享功名何難。碑文曰:

 

顧為學之道,自求放心始,求之窈冥昏默,反荒其心於無用。不知時觀象以自省,有如動一念焉,若帝君之予見;發一言焉,若帝君之予聞;措一行焉,若帝君之予視、予指。心謹其獨,戒慎恐懼,將所為修德積善者,悉根諸此;學不自此進乎?學進則識進,識進則量進,量進則德修而福亦隨集。由此而登高科、享大名,如持左券。人之為歟?何非天之為也?

 

碑文最後陳璸藉登閣眺望,提出對學子更深切的期盼:

 

登茲閣也,睠焉四顧,東峙大山,層巒疊翠,動振千仞之思。南望鳳山騫騰,隱在几席間;西則洋洋大海,波濤洶湧,風檣出沒,變態不可名狀;其北有萬壽亭穿雲而起,君門萬里,何日得出此島,與海內諸英俊交遊,歷金馬、上玉堂為一快?以是洗心,以是勵志,即以茲閣為不欺闇室之一助可也。

 

期盼臺灣芸芸諸生,當勵志高遠,以縱橫天下與俊傑交遊為志,終至春風得意,金榜題名,傳臚面聖,若胸懷於此,洗心奮發,文昌帝君或能相助。

 

  陳璸〈新建文昌閣碑記〉,雖首言建閣因緣及文昌信仰,但重點在勸學,提出對臺灣學子殷切期盼,通篇語重心長,一如他的〈祈雨文〉,令人感動。

 

結語

  「文昌閣」自建成後,屢壞屢修,受到很好的維護,直到清朝統治結束。日治大正6年(1917),臺南地方鄉紳再度捐款整修,民國68年又再次重建。三百年來文昌閣建築規制未有大幅更易,只是傳統磚木古建築改以水泥混合結構取代,大漆髹飾換成化學漆。再者,今日若登閣眺望,眼前景觀只剩下樹蔭環繞,眺望高樓聳立,滄海桑田,再無三百年前陳璸所述山林大海之勝。讀者或可通過細讀碑文想像,又或登閣遙憶,您能感受到陳璸當年對學子的期盼嗎? (蘇家俊撰述、馮明珠審訂)

 

今臺南孔廟文昌閣/網絡下載
1917臺南孔廟文昌閣/山田孝使《臺南聖廟考》
民國43年8月以文昌閣為設計的「愛國獎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新建文昌閣碑記‧卷二十三》
清乾隆39年刊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新建文昌閣碑記〉

 

  京邑之制,右廟左學,前殿後閣。予乃於文公祠後,謀創建文昌閣焉。

  嘗讀「文昌化書」中有一二幻語,心竊疑之。既而往復玩味,大指教人以修德積善,與「陰騭文」一篇相表裏。於是深信其言之有得於道,不予誣也。按「蜀志」有梓潼縣,在保寧府界;離縣三十里許,有梓潼帝君廟。予前歲奉命視學西川,得瞻禮祠下;嘆天下之文章,莫大乎是。載考「漢史」「天文志」:『斗魁列在文昌星次』;吾又不知文昌之與梓潼是一、是二?殆天人也耶、神耶?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姑置弗深論,論其盡乎人以應驗於天者可乎!科名者,進身之階;務學者,立身之本。不務學而冀功名,猶不種而期收穫,必不得之數也。顧為學之道,自求「放心」始。求之窈冥昏默,反荒其心於無用,不如時觀象以自省。有如動一念焉,若帝君之予見;發一言焉,若帝君之予聞;措一行焉,若帝君之予視、予指。必謹其獨,戒慎恐懼,將所為修德積善者,悉根諸此,學不自此進乎?學進則識進,識進則量進,量進則德修,而福亦隨集。由此而登高科、享大名,如持左券。人之為歟?何非天之為也。有志之士,無急求名於世,而務積學於己;亦無徒乞靈於神,而務常操其未放之心,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登茲閣也,睠焉四顧:東峙大山,層巒疊翠,動振衣千仞之思;南望鳳山騫騰,隱在几席間;西則洋洋大海,波濤洶湧,風檣出沒,變態不可名狀;其北有萬壽亭穿雲而起,君門萬里,何日得出此島與海內諸英俊交遊,歷金馬、上玉堂為一快。以是洗心、以是勵志,即以茲閣為不欺闇室之一助可也!若終日昏昏沉沉放其心而不知,或舍近鶩遠、或處下闚高,甚或以茲閣為登眺觀遊之所,則與謀創建者之初心大相刺謬矣!可乎哉?

  閣制度:高、廣、寬、長各若干,一准福州府庠奎光閣體式。會城選匠辦料,皆署學事教諭鄭長濟任勞;海運到臺,旦晚督率就工,委該學教授杜成錦、巡捕經歷陶宣;先後贊成,則同官同城諸公與有力焉。始於春二月丁亥,成於三月戊申。

 

 

 

圖檔出處:

1.痞客邦:https://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272696186
2.道門網http://www.daomen.org/t/3086

3.維基百科: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7/%E6%96%B0%E5%BB%BA%E6%96%87%E6%98%8C%E9%96%A3%E7%A2%91%E8%A8%98.JPG
4.臺灣公論報:https://tprn.news/2018/02/02/107-2-5%E5%85%A8%E8%87%BA%E9%A6%96%E5%AD%B8%EF%BC%88%E5%85%AD%EF%BC%89-%E8%87%BA%E5%8D%97%E5%AD%94%E5%BB%9F%E7%9A%84%E5%B7%A6%E5%AD%B8-%E6%96%87%E6%98%8C%E9%96%A3/
5.探索府城文化之都-全台首學探索府城文化之都-全台首學: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0/tncmjh102/webwork/1-narrative3.htm

 

 

 

 


讀者迴響


您是否喜歡《歷史短文分享》?

竭誠歡迎分享您的讀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