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呈臺灣芒果:
康熙皇帝與覺羅滿保
 
臺灣素有「水果王國」的美稱,出產的芒果、鳳梨、文旦、西瓜、荔枝、龍眼、香蕉等廣受歡迎。但可能大家不知道,康熙年間美味的臺灣芒果不但被寫入地方府志、文人遊記、官員奏報,更曾被閩浙總督覺羅滿保進呈給康熙皇帝。以下我們便通過志書、遊記及硃批奏摺,看看300年前臺灣人是怎樣吃芒果?康熙帝收到臺灣芒果又是怎樣批示的?

 

進呈臺灣方物

  在〈臺灣種西瓜:康熙皇帝與覺羅滿保〉一文中,講述到康熙自52年(1723)發下大內西瓜籽令福建巡撫覺羅滿保(1673-1725)送往臺灣播種,迄滿保擢升閩浙總督,臺灣種植的大內西瓜遭風災,收成仍不好,滿保除誠惶誠恐奏報災情外,也將未遭風害生長情況良好的臺灣土產西瓜進呈御覽。這次進呈未遭皇帝責備,於是激勵了滿保進獻地方土特產的行動,例如康熙58年(1729)正月初5日,農曆新春期間,滿保將與西瓜生長季節相同「秋種冬熟」的臺灣黃瓜與茄子,併同西瓜進呈,但又怕從福州到京城路途遙遠,黃瓜、茄子是易腐蔬果,未敢列入貢單。還好,正月濃冬,向北運輸,氣溫嚴寒,黃瓜、茄子是送達了,至於衰敗否?不可知,但康熙皇帝看過後批示:不必再進。

 

  到了3月28日,滿保又上了〈奏為進送臺灣番子及土產芒果等摺〉,摺中附了一件用漢文書寫在紅色紙張上的〈進物清單〉,詳細開列所獻方物,包括:番茉莉16桶、牙蕉4桶、剌竹5桶、番檨秧(芒果苗)4桶、黃梨秧(鳳梨苗)4桶、番薯秧4桶、番稻穗4箱、暹羅鋪地直紋席8領、會唱番歌五色鸚鵡壹架、白斑鳩2對、綠斑鳩1對、番雞1對、番鴨2對、臺猴4對、臺狗4隻。

 

 

康熙58年3月28日 覺羅滿保
〈奏進番茉莉等物清單〉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在所進物品上多批「無用」兩字,其中於「番稻穗」下批:「現京中熱河都種了,出的好」;「白斑鳩」下批:「近來京中多了」;「能拿鹿臺狗」下批:「不及京裡好狗」;說明康熙皇帝不但將大內西瓜籽發到臺灣播種,也在京城及熱河種植了臺灣稻米,收成很好;臺灣土狗似乎也在秋獵或校場中與皇家飼養獵犬較勁過,有了答案。至於臺灣芒果苗、鳳梨苗,可能是以當時的植栽知識與技術,無法將熱帶水果移植到溫帶,因此皇帝批示「無用」。

 

  當這批進呈的臺灣土特產仍走在進京途中,4月29日案:根據覺羅滿保奏摺,專差福州-京城往返一趟費時約兩月半滿保又因為臺灣芒果及武夷山岩茶新芽送達衙署,急忙以滿文書寫〈奏進臺灣番檨及武夷山巖頂茶摺〉呈遞;同日,新到任的福建巡撫呂猶龍(?-1722)也書寫了內容相同的漢文摺,康熙皇帝閱摺後分別以滿、漢文硃批:

知道了。番檨從來未見,故要看看,今已覽過,乃無用之物,再不必進。

 

這是怎麼回事呢?且看下文分曉。

 

文獻記載中的臺灣番檨

  番檨(臺語音suāinn)即是芒果,時至今日閩南語稱「芒果」發音仍類似「番檨」。康熙28年(1689)臺灣知府蔣毓英《臺灣府志•物產•果之屬》載:

 

檨,乃紅彝從其國移來之種,株極高大,實如豬腎。三、四月間,味酸如梅,採而鹽之,可作菜品,病者亦宜。至五、六月間,盛熟,皮有青、有黃者,肉有黃、有白者,有微根在核。將食須用小刀剖之,味甘或帶微酸。計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種。木檨味勝肉檨,香檨其尤者也。即《外國志》所載「南方有果,其味甘、其色黃、其根在核」者是也。

 

  「紅彝」指的是荷蘭人,「其國」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群島的殖民據點案:巴達維亞,今印尼爪哇島雅加達。根據《方志》記載,十七世紀末(康熙28年-1689)臺灣生長的芒果樹高大,果形如猪腰,三、四月間未熟,味酸如梅,以鹽腌漬,可作菜;五、六月盛熟,味甘甜或帶微酸。

 

於此同時,浙江文人郁永河(1645-?)來臺採硫礦,嚐到芒果。他在《裨海紀遊》中形容芒果的滋味:「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註記「番檨生大樹上,形如茄子,夏至始熟,臺人甚珍之。《裨海紀遊》記載浙江仁和縣人郁永河於康熙36年來臺見聞。案:茄子有橢圓與長條形,今日臺灣常見的是長條狀。到了十八世紀初《重修臺灣府志》中,對芒果的食用有較詳細的記載:

 

檨三種:香檨、木檨、肉檨。香檨差大味香,不可多得。所食者,木檨、肉檨;晒乾用糖拌蒸,亦可久藏。臺人多以鮮檨代蔬,用豆油或鹽同食。北路自半線以上,則絕無矣。

 

除了晒乾用糖拌蒸,做成蜜餞類儲存外,新鮮的芒果也入菜,佐以豆油或鹽食用。青色土芒果入菜迄今仍延續,炎炎夏日,許多臺式海鮮店會奉上一盤酸甜冰鎮「情人果」,滋味十分迷人;最早栽種芒果的台南,至今留有芒果配飯等各式吃法,都是十分雋永有趣的飲食文化。

 

進貢臺灣番檨

  芒果是熱帶水果,十八世紀初華北直隸地區肯定沒出現過,但博覽群書,知識淵藪的康熙皇帝已知有此物,因此想開開眼,覺羅滿保也一定會設法滿足皇帝的好奇心。但臺灣芒果不比西瓜,西瓜產於臘月隆冬,從南運到北,路經之地多已嚴寒,自然產生了冷藏運輸效果。而芒果產於盛暑,在沒有冷藏設備的時代,不動用兵部驛站馬上飛遞,長途運輸幾乎是不可行的,且看看覺羅滿保怎麼辦?

 

  康熙58年4月29日,閩浙總督覺羅滿保與剛上任的福建巡撫呂猶龍,分別以滿、漢文書寫〈奏進臺灣番檨及武夷山巖茶摺〉,兩摺內容完全一樣,康熙皇帝覽摺後,在滿保摺中以滿文硃批,在呂猶龍摺中以漢文硃批,批示的內容也完全一樣,十分有趣。

 

康熙58年4月29日 覺羅滿保
〈奏進臺灣番檨及武夷山巖茶摺〉
該摺「滿文音譯」與「漢文翻譯」
見載《披荊斬棘—十七世紀後的臺灣》(2003出版)頁20
內容及硃批與下引福建巡撫呂猶龍漢文摺完全相同

 

康熙58年4月29日 呂猶龍
〈奏進臺灣番檨及武夷山巖茶摺〉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硃批:「知道了。番檨從來未見,故要看看,
今已覽過,乃無用之物,再不必進。」
 

 

滿、漢文〈奏進臺灣番檨及武夷山巖茶摺〉中這樣寫到:

 

福建有番檨一種,產在臺灣,每於四月中成熟,奴才(呂猶龍,漢軍正紅旗人,故稱奴才)於四月二十八日購到新鮮者,味甘微覺帶酸。其蜜浸與鹽浸者,俱不及本來滋味。切條曬乾者,微存原味,奴才親加驗看,裝貯小瓶敬呈御覽。但新鮮番檨不比法製者可以耐久,奴才細教家人小心保護,將所到之數盡皆進獻,故於摺內未敢預填數目。

 

根據奏摺,康熙皇帝見到的是曬乾的芒果條,或許已經腐敗。因此硃批道:無用之物,再不必進。

 

結語:康熙朝硃批奏摺制度

  依制,康熙朝大臣書寫奏摺是不能外洩於他人或與同僚商討的,因此覺羅滿保與呂猶龍這兩件滿漢文內容完全相同的奏摺,是極為特殊的,在筆者曾閱讀的〈硃批奏摺〉中絕無僅有,何以至之?曾引起專家學術上的討論。台北故宮清史專家莊吉發研究員解釋:台灣進獻方物必先運至巡撫衙門,經總督查閱後發送,因此先有呂猶龍的漢文摺,滿保據以譯為滿文摺。見故宮圖書文獻數位典藏資料庫 文獻編號:401001514說明

 

  筆者則認為是先有滿保的滿文摺,呂猶龍再據以譯為漢文摺,同日具奏,原因有四:

一、滿保自任職福建後即不斷將地方土特產進貢御覽,先後曾進呈荔枝、西瓜、黃瓜、茄子、蕃米等,一個月前才進呈「番檨秧」4桶,如今「番檨」上市,自當供果;
二、福建巡撫呂猶龍於康熙58年2月23日方走馬上任,對地方事務、物產未必熟悉,如何敢冒然進呈「臺灣番檨與武夷山巖茶」;
三、根據保存下來的〈硃批奏摺〉,呂猶龍任官前後均未進獻方物,為何突然進呈土產呢?反觀覺羅滿保則進貢不斷,迄康熙61年(1722)皇帝駕崩方停;
四、康熙皇帝硃批:「番檨從來未見,故要看看」,似乎曾交待要看看「臺灣番檨」,而他交辦差事的地方官,必然不是原任湖北布政使的呂猶龍。

據上列分析,進呈「臺灣番檨」者必是閩浙總督覺羅滿保。

 

  康熙58年4月,福建巡撫衙門的主人已是呂猶龍,滿保要寄送芒果乾一事呂猶龍必然知曉,何況進呈地方土特產非涉機密,為了坦誠相待新到任屬僚,囑呂猶龍以漢文上同樣奏摺自是合理推測,況有另一事可資佐證。同年5月初8日,滿保接到送摺家人帶回密旨,詢問呂猶龍到任後情況,滿保因而寫了〈奏報新巡撫呂猶龍到任情形摺〉與蜜腌荔枝一併進呈,為何如此做呢?滿保在奏摺中解釋:「五月八日接奉御批,若即專摺具奏,則巡撫呂猶龍不知奴才所奏何事,甚至生疑,頒旨緣由又不能告伊知之,故借恭進蜜腌荔枝之便,不令知曉,暗中具奏。」康熙皇帝硃批:「知道了」,也認同了滿保做法。(《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3412)細讀此摺,盡述呂猶龍到任後的清廉作為,並無一句壞話,說明滿保為官待人的寬厚周到。示好剛到任且將與自己共事的地方要員,與之共進已公開的地方土特產,既未違反具奏規舉,更能交好僚屬,何樂不為呢?

 

  臺灣芒果產於盛夏,在沒有冷藏運輸的時代,新鮮芒果運到紫禁城怕早已腐爛,覺羅滿保雖極思滿足康熙對臺灣芒果的好奇,讓皇帝吃到味甘微酸的「番檨」,終究不可行。到了乾隆年間,臺灣盛產的蔬果,也僅能一一進入巡臺御史六十七(乾隆9-12年巡臺1744-1747)繪製的《臺海釆風圖》中。 (馮明珠撰述、邵僅整理資料)

 

清 六十七 《臺海采風圖》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番蒜:俗呼黃檨。番蒜,果也,有三種;惟香蒜為上,木蒜、肉蒜則亞焉。實如鵝卵,皮綠肉 黃,熟於夏,味微酸,用糖饌之可食。
西瓜:形與內地同。但熟於冬臘月間,食之無味。
楊桃:臺地產少,漳州產多,生食微酸,用糖可為蜜饌之品。
茄子:亦熟於冬臘月間,食之無味。
荔支:臺中所產土荔支,熟於五、六月間,色紅味香而甘,稍遜於興化、漳州;亦是果中之上品也。

 

黃瓜:亦熟於冬臘月間,食之無味。
菩提果:俗名香果,形類枇杷,味甘而香。寔于五月間。
番麥:榦似高糧。花開榦杪,實生葉間。色黃,味淡而香,四時常有。
番石榴:出於山野,熟於六、七月,亦有熟於冬者。味淡微甜。
黃梨:葉似蒲而短闊,兩旁如鋸齒,生于叢中,七、八月大熟,有香氣,而味甘酸,去皮可食。性極寒,多食作瀉,果末有葉類鳳尾,故又名鳳梨。

 

 

 

 

 

 

 


讀者迴響


您是否喜歡《歷史短文分享》?

竭誠歡迎分享您的讀後心得: